光伏最为自嗨的年份,应该是2017年,我们当年曾经统计过,这一年光伏各种展会和论坛超过300场,几乎是天天有会,人山会海,终年不绝。
协鑫科技首席科学家蒋立民说。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1000亿元,开发建设20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
这十年,我国光伏发电的平均度电成本下降约70%,达到0.3元/千瓦时以下。刚开始使用国产金刚线的时候,废片率比较高,当时一个月切割六七百万片,要亏三四百万元,我们顶住压力,坚定支持国内企业,一起提升质量,创新前行。协鑫科技硅料事业部助理副总裁徐振宇介绍。上半年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3.4%、45.5%、46.6%、54.1%。将关键核心原材料和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我国光伏产业有一个显著特点,从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主要制造环节,到浆料、背板、光伏支架、逆变器等原辅材与配套设备,已经形成全球最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并且供应链基本自主可控。硅料价格上涨,也带动了下游的硅片、组件价格相应上涨。01在一体化面前,为何专业化完败?通常来说,光伏制造业所处的制造业也好,大化工行业也好,产业链分工协作是常态,绝大部分行业都很难从头干到尾,吃干榨净。
光伏企业在投建产能时,电池片和组件通常都捆绑在一起。今年上半年,通威股份实现电池销量21.79GW,实际产能是54GW。但光伏行业,却恰恰是个例外。但是在这一轮周期中,垂直一体化已成为趋势,不可阻挡。
在这里暂不考虑450万吨,我们姑且按严大洲预测的这230万吨产能,如果在2024年满产的话,对应的光伏组件大致在800GW左右。一体化无疑能有效保障上游原材料供应,缓冲上下游的市场波动对企业自身的影响。
晶科能源也明确提出,要继续提高一体化水平。曾经在第一梯队、但现在已经有些掉队的阿特斯,在其招股说明书(注册稿)中就承认:不及同行业公司业绩,主要原因是垂直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今年以来,在多个光伏组件集采中,通威频频中标。赶碳号认为,在这种趋势下,首当其冲的可能还不是爱发牢骚的爱旭,而是电池行业排名第一的通威。
但如果说一体化方面起步最早、做得最成功的当属隆基绿能。硅片环节,原本是隆基绿能、TCL中环双龙头牢牢把控着市场。去年硅料价格开始上涨,专攻电池片技术的爱旭股份就公开诉苦:自己专业化路线,无法对抗光伏一体化企业,以致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组件的过剩可能会最早到来,表现也最为明显。
TOP5的通威股份、爱旭股份、润阳股份、中润光能、捷泰科技,总出货量约59 GW,占43.54%。晶科能源认为,垂直一体化能力是光伏企业参与未来竞争的必备能力。
头部公司隆基绿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等都是垂直一体化企业。但是各家企业仍在疯狂扩产能。
公司中报预计2022年底公司产能规模将超过70GW。虽然,这主要还是市场因素使然,本质上由产能错配导致的供需所决定的。而且,就一体化本身而言,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更高,战略组织能力、业务运营能力、产品市场客户能力更强。上规模的组件企业一般不会单纯依靠外部采购的电池片,让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其中一个原因是电池片的技术迭代很快。隆基绿能当年能快速扩大组件市场份额,就是充分利用了一体化的优势:用硅片环节补贴组件,使其组件产品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另有投研机构统计,TOP5出货中,通威出货约为22.5GW、爱旭出货约为17GW、润阳出货约为13GW、中宇出货约为5GW,捷泰出货约为3GW。头部光伏企业纷纷选择一体化,主要是因为:第一,光伏制造业的主产业链各环节间相互匹配程度极强。
几家企业普遍认为,这不过是传说中的靴子落地而已,行业对此早有预期,该来的总算来了。就在上周,已经过会的阿特斯中止上市。
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上,随着光伏的全行业、全产业链一体化不断深入,光伏组件成本下降水到渠成,这对于提升光伏装机、推动双碳目标实现,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第三,全产业链运营,有利于组件企业加强对光伏行业各个关键环节的把控。
由于各家企业在2022年中报中未详尽披露,基于上述统计逻辑,赶碳号整理了2021年上市公司的公告。其次,从自主可控角度,组件企业能够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制造环节实施全面、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从而靠过硬的质量,在终端市场建立起品牌和口碑。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电池片是组件企业的命脉。有业内人士说:现在硅片的产能已经出现了过剩,只要手上有硅料,可以很轻松的租到炉子生产单晶硅棒、硅片。
比如硅料普遍签订长协订单,硅片最近一年也陆续出现长协订单,但是电池片却不会出现长协订单。这些正在提高一体化程度的组件企业也决定着对上游电池片的采购量。
到2023年底,多晶硅总产能可能超过230万吨,存在过热风险。二是各主要环节间依存度极高,价值链刚性传导,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硅料价格高位震荡之时,电池片又开始了连涨行情。貌似把硅料成本做到极致、把电池片做到了全球第一,进军组件行业,对同行来说,既可以说成是降维打击,其实说成是逼上梁山,也不过分。
根据上市公司公告整理。这正是垂直一体化提速的重要原因。比如晶澳科技,就要求光伏组件的80%产能必须使用自产的电池片。目前各大组件企业披露的产能利用率在70%左右,今年上半年甚至爆出组件厂停产的消息。
各生产环节从排产供应、质量管控、物流运输和发电应用等方面协同运营,当然能提高在行业中的议价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阿特斯认为,一体化不过是组件企业的一种被动选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组件利润空间被压缩。
2021年公司部分业务产能今年以来,以晶科能源为代表的光伏企业仍在谋求提高垂直一体化水平,增加自给率。晶澳科技坚持,把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垂直一体化模式定为公司的战略。
前三个环节,商业模式又有不同。PVInfolink统计,通威电池出货量自2017年以来已连续5年全球第一。